第92章 世事谁能预料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97小说网 www.97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虽然得了徐平的允许,徐昌心里还是惴惴不安。在徐家执掌大权这么多年,他还没有做过这种事呢。尤其是那酒楼里到处弥漫的奢靡气息,让人心里不安。虽然徐平说了让徐昌每次跟那些人接触,都写一张行状,把见了什么说了什么全都记录下来,将来必然无事。徐昌还是觉得不安,好像瞒着家里大人做了坏事的孩子。
徐平反而来了精神,在书桌上展开纸,饱蘸了墨,写自己的奏章。
既然奏状有这么规矩,那就天南海北,先从远的地方说起,比如交趾事务。到了最后再加上要写的内容,只要有了个借口实封就行。
新年长假很快过去,虽然到了衙门视事,但年还没有过完,官员们多是在衙门里虚应故事,得闲便四处走到,拜房亲朋故旧。
不知不觉到了正月初九,立春节气。
由于年前就有人上奏说明道年号寓意日月同辉,转过年来大宋年号已经改为景祐,月亮被去掉了,只剩下一个太阳在京城上空,整个国家迎来新的时刻。
徐平的奏章已经上去,还没有消息回来,这几天他有些无所事事。
立春这天没有早朝,徐平早早出了家门,到祥符县衙前看打春牛。徐平的新家位于万胜门外,制度上属于祥符县管辖,虽然他从来没进过祥符县衙。
正常来说,开封城的市区是直属开封府的,但开封府官员有限,厢官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城西厢和城东厢便分属祥符和开封两县,也是无奈之举。本来附廓县是只管郊区的,有了这两个城外的市区,开封和祥符两县也不至于太过清闲。
“鞭春牛”是这个时代立春最重要的仪式,徐平做地方官的时候自己也主持过,但到底合不合规矩一直心里没底,自然要来参观下京城里正规的仪式。开封府的春牛是在皇宫迎春殿里,只好来看属下县里的。
天刚蒙蒙亮,县衙前的土牛还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周围已经挤满了人。这些大多都是周围郊区种地的农民,开封城里的居民大多不种地,就不大清早起来凑这热闹了。
县衙的门缓缓打开,周围的人群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
不一刻,门里就有官吏出来,天不亮,影影绰绰地徐平也看不清楚。
一边的刘小乙小声道:“官人,持杖的人都在牛前面呢。”
徐平点点头。春在岁前,人在牛后;春在岁后,人在牛前;春与岁齐,人则与牛并立,今年立春在年后,所以人在牛前,看来自己在邕州没有站错。
之后的仪式便大同小异,徐平细心听着刘小乙的解说。刘小乙的眼力极好,现在天还只是蒙蒙亮,他竟然看得一清二楚。
要不了多少时候,鞭春牛完毕。这本来就是个仪式,如果让持杖者把土牛打碎,还不把这几位持杖的官吏累死。
刘小乙随着人流一起挤上去抢春牛的土,徐平无奈,只好站在原地等他。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刘小乙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捏着一把土对徐平高声道:“官人,我抢了牛角,今年庄上必然好收成!”
“春牛角上土,置户上,令人宜田。”虽然有这说法,徐平却不信这一套,他来这里是学习这些常见礼仪的,不能只看书上说,不是来跟百姓抢这一把土的。
不过刘小乙既然抢到了,便也不好扔掉,找块布包了,让他带在身上。
此时天时还是早,徐平便没有骑马,与刘小乙慢慢溜达着,到了州桥还买了两碗馄饨吃了,才晃晃悠悠地到了三司衙门。
到了官厅,杂吏人上了茶,徐平喝着养神。
编修三司条例所石全彬已经带着人收拾好,过了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徐平要辟好官吏带着前去办公。三司几位副使是当然人选,还有三司的勾院主官,因为业务直接相关,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些人不能天天在那里当值,徐平要选出常驻的官吏来。
正在徐平想着杂事的时候,门外的军将高声道:“盐铁判官郭谘求见!”
徐平听了,一下站起来,高声道:“快快进来!”
徐平站起身,从案几后绕到前面,看着走进门来的郭谘,朗声道:“中牟一别,不知不觉就已经近十年,主簿这些年一向可好?”
郭谘上来见过了礼,笑着道:“虽然有些小过失,终究还算顺利。只是想不到当年的田间少年,如今已经封侯,贵为副使,世事谁能预料!”
徐平急忙让坐。
郭谘道:“如今你为一司之长,上官面前,属下哪里有坐的地方。”
徐平把郭谘按到位子上,口中道:“当年我发解,还多亏仲谋保举,才有了今日,怎么说这些见外的话?以后在我这里,不用拘礼!”
说起来,郭谘是徐平来到这个世界见到的第一位官员,踏实肯干的作风给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影响深远。如果当时不是遇见郭谘,而是一个贪赃枉法的官吏,徐平未必就像现在这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人生的事,确实是难说得很。
郭谘离开中牟主簿任上,本来升为大县知县,不过因为部下犯法受到了牵连,曾经降职。几经蹉跎,现在还是知县,官职跟前几年比并没有什么变化。
说起这几年的经历,郭谘无限唏嘘。他当主簿的时候,徐平还在田园里种地,天天想的无非是怎么让地里多收几斗。几年过去,自己与当年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徐平却从田园郎摇身一变爵封郡侯,官至副使,人生的际遇实在是难以预料。
虽然也中过进士,但郭谘在经义文学上并不精通,而是长于吏材,擅长机械田亩水利,是个实干家。奈何这个年代实干家不吃香,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又不如会写的,能干嘴拙不善于写文章的只能沉沦下僚。
太祖太宗之时,国家初定,用的大臣多是精于吏干的,典型的如赵普。到了太宗后期,天下太平,风向慢慢改变,真宗朝就彻底扭转过来了。
这时候的官员,经常被分为吏干型和文士型,文士型哪怕政绩平庸,只要文章写得好,升迁也是飞快。而吏干型再是能干,往往也被压制,机缘巧合冒头,也会受讥讽。前有冯拯,被讥为无学,就连现在的徐平,也受到非议。不是圣眷正隆,官也不会轻松。(未完待续。)
虽然得了徐平的允许,徐昌心里还是惴惴不安。在徐家执掌大权这么多年,他还没有做过这种事呢。尤其是那酒楼里到处弥漫的奢靡气息,让人心里不安。虽然徐平说了让徐昌每次跟那些人接触,都写一张行状,把见了什么说了什么全都记录下来,将来必然无事。徐昌还是觉得不安,好像瞒着家里大人做了坏事的孩子。
徐平反而来了精神,在书桌上展开纸,饱蘸了墨,写自己的奏章。
既然奏状有这么规矩,那就天南海北,先从远的地方说起,比如交趾事务。到了最后再加上要写的内容,只要有了个借口实封就行。
新年长假很快过去,虽然到了衙门视事,但年还没有过完,官员们多是在衙门里虚应故事,得闲便四处走到,拜房亲朋故旧。
不知不觉到了正月初九,立春节气。
由于年前就有人上奏说明道年号寓意日月同辉,转过年来大宋年号已经改为景祐,月亮被去掉了,只剩下一个太阳在京城上空,整个国家迎来新的时刻。
徐平的奏章已经上去,还没有消息回来,这几天他有些无所事事。
立春这天没有早朝,徐平早早出了家门,到祥符县衙前看打春牛。徐平的新家位于万胜门外,制度上属于祥符县管辖,虽然他从来没进过祥符县衙。
正常来说,开封城的市区是直属开封府的,但开封府官员有限,厢官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城西厢和城东厢便分属祥符和开封两县,也是无奈之举。本来附廓县是只管郊区的,有了这两个城外的市区,开封和祥符两县也不至于太过清闲。
“鞭春牛”是这个时代立春最重要的仪式,徐平做地方官的时候自己也主持过,但到底合不合规矩一直心里没底,自然要来参观下京城里正规的仪式。开封府的春牛是在皇宫迎春殿里,只好来看属下县里的。
天刚蒙蒙亮,县衙前的土牛还只能看见一个模糊的影子,周围已经挤满了人。这些大多都是周围郊区种地的农民,开封城里的居民大多不种地,就不大清早起来凑这热闹了。
县衙的门缓缓打开,周围的人群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
不一刻,门里就有官吏出来,天不亮,影影绰绰地徐平也看不清楚。
一边的刘小乙小声道:“官人,持杖的人都在牛前面呢。”
徐平点点头。春在岁前,人在牛后;春在岁后,人在牛前;春与岁齐,人则与牛并立,今年立春在年后,所以人在牛前,看来自己在邕州没有站错。
之后的仪式便大同小异,徐平细心听着刘小乙的解说。刘小乙的眼力极好,现在天还只是蒙蒙亮,他竟然看得一清二楚。
要不了多少时候,鞭春牛完毕。这本来就是个仪式,如果让持杖者把土牛打碎,还不把这几位持杖的官吏累死。
刘小乙随着人流一起挤上去抢春牛的土,徐平无奈,只好站在原地等他。
约莫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刘小乙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捏着一把土对徐平高声道:“官人,我抢了牛角,今年庄上必然好收成!”
“春牛角上土,置户上,令人宜田。”虽然有这说法,徐平却不信这一套,他来这里是学习这些常见礼仪的,不能只看书上说,不是来跟百姓抢这一把土的。
不过刘小乙既然抢到了,便也不好扔掉,找块布包了,让他带在身上。
此时天时还是早,徐平便没有骑马,与刘小乙慢慢溜达着,到了州桥还买了两碗馄饨吃了,才晃晃悠悠地到了三司衙门。
到了官厅,杂吏人上了茶,徐平喝着养神。
编修三司条例所石全彬已经带着人收拾好,过了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徐平要辟好官吏带着前去办公。三司几位副使是当然人选,还有三司的勾院主官,因为业务直接相关,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些人不能天天在那里当值,徐平要选出常驻的官吏来。
正在徐平想着杂事的时候,门外的军将高声道:“盐铁判官郭谘求见!”
徐平听了,一下站起来,高声道:“快快进来!”
徐平站起身,从案几后绕到前面,看着走进门来的郭谘,朗声道:“中牟一别,不知不觉就已经近十年,主簿这些年一向可好?”
郭谘上来见过了礼,笑着道:“虽然有些小过失,终究还算顺利。只是想不到当年的田间少年,如今已经封侯,贵为副使,世事谁能预料!”
徐平急忙让坐。
郭谘道:“如今你为一司之长,上官面前,属下哪里有坐的地方。”
徐平把郭谘按到位子上,口中道:“当年我发解,还多亏仲谋保举,才有了今日,怎么说这些见外的话?以后在我这里,不用拘礼!”
说起来,郭谘是徐平来到这个世界见到的第一位官员,踏实肯干的作风给他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影响深远。如果当时不是遇见郭谘,而是一个贪赃枉法的官吏,徐平未必就像现在这样对这个世界充满善意。人生的事,确实是难说得很。
郭谘离开中牟主簿任上,本来升为大县知县,不过因为部下犯法受到了牵连,曾经降职。几经蹉跎,现在还是知县,官职跟前几年比并没有什么变化。
说起这几年的经历,郭谘无限唏嘘。他当主簿的时候,徐平还在田园里种地,天天想的无非是怎么让地里多收几斗。几年过去,自己与当年相比没有多大变化,徐平却从田园郎摇身一变爵封郡侯,官至副使,人生的际遇实在是难以预料。
虽然也中过进士,但郭谘在经义文学上并不精通,而是长于吏材,擅长机械田亩水利,是个实干家。奈何这个年代实干家不吃香,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吹的,会吹的又不如会写的,能干嘴拙不善于写文章的只能沉沦下僚。
太祖太宗之时,国家初定,用的大臣多是精于吏干的,典型的如赵普。到了太宗后期,天下太平,风向慢慢改变,真宗朝就彻底扭转过来了。
这时候的官员,经常被分为吏干型和文士型,文士型哪怕政绩平庸,只要文章写得好,升迁也是飞快。而吏干型再是能干,往往也被压制,机缘巧合冒头,也会受讥讽。前有冯拯,被讥为无学,就连现在的徐平,也受到非议。不是圣眷正隆,官也不会轻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