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急诏郑鸿逵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97小说网 www.97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可是朱由崧知道,要收拾眼前这个烂摊子决不能逞一时的匹夫之勇,必须讲些策略,但是一味地韬光养晦练气自强决不是上策,即便是有足够的时间,单独靠他一个人的文治武功也根本不可能下活这盘棋。
朱由崧不是个不学无术的狂妄之辈,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史生,当然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在南明的形势比一个月前更甚,他可不认为刚刚穿越过来的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会比刚刚吊死在煤山的那位明思宗做得更好,朱由检尸骨未寒,他不能重蹈他的覆辙。
对于这个崇祯帝朱由崧是相当了解的,别看在他的任期内亡了国,但崇祯帝可不是个昏聩无能的君王,相反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事必躬亲,六下罪已诏。虽然在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大明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他只是在明末熙熙攘攘的泥潭中挣扎的一个,这个泥潭积重难返,事实证明单靠他一个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力回天。
朱由崧清楚,要收拾眼前这个烂摊子,首先得想办法稳住时局,也即是在江南站稳脚跟,然后才有可能经营南明,发展经济,兵强马壮时再图北定中原,驱除鞑虏,一统华夷。
但要稳住时局,挡住清军南下的铁蹄,必须加强中央集权,现在南明还有上百万军队,只要这些文武大员同仇敌忾,八旗兵想打到江淮来也不是容易的。然而这些权臣和军阀,鬼头蛤蟆眼的都不鸟他这个皇上,各自心怀鬼胎,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朋比为奸,要彻底改变这个现状必须得消除党争,要消除党争必须先清洗厂卫,但是要清洗厂卫,必须得搬开马士英这个野心勃勃的绊脚石。
然而现在的马士英已经成了气候,身为凤阳总督的他手下五万大军直接听命于他,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阮大铖现在是兵部右侍郎,还有操江提督诚意伯刘孔昭,京师提督赵之龙,保国公朱国弻,河南巡抚越其杰等等勋臣均是他的死党,更厉害的是他的儿子马銮现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就连司礼监掌印太监韩赞周也暗中跟马士英走得很近。因此马士英可谓树大根深,权倾朝野。
另外这个马瑶草也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飞扬跋扈,动辄就带兵上殿,根本没把他这个皇帝摆在眼里。历史上的他朋比为奸,把持朝纲,上欺天子下压群臣,和左良玉对掐,严重削弱了南明的实力,让清军有机可趁,这是弘光政权逝如昙花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这个马瑶草还弄出个“皇后案”,纵观他的所作所为,这是个必须清除的乱臣贼子。
但万一运筹不好,这家伙肯定会狗急跳墙,逼宫杀驾,取而代之。想想这些,朱由崧脖子后面冒凉风。
要铲除马党必须得寻求帮手,可是南明政权这个班子中,谁能死心踏地为他打下手呢?
朱由松就动开脑子了,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不乏敢死报国之士,但人微言轻者难成大事,不足与论,远水不解近渴的英雄志士也不能考虑,纸上谈兵的文官远没有枪杆子来得重要,而江北四镇的总兵和武昌侯左良玉也可以直接排除了……
于是朱由崧只有对这些朝堂大员一个一个地盘点起来,希望能找到几个可以倚重的节烈忠贤,以帮助他重整朝纲,光复大明。
他想到了南明第一重臣史可法,但他弄清楚史公的所作所为之后,很快就对他嗤之以鼻了。
别看正史上标榜其为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但实际上他至多是个以身殉职的道德楷模而已。远的不说,就刚刚过去的拥立一事上,他就是个窝囊废。权势熏天的他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果敢担当的精神,从一己私利出发反对弘光帝并指出他的七宗罪,因此白白地丧失了重整朝纲的时机不说,还以授人以柄,否则在南明朝延中,马瑶草无论如何是没法跟他抗衡的。
左都御史刘宗周,礼部尚书姜日广,东阁大学士高弘图,这些两榜进士翰林清流为官倒还清廉刚直,但是这些书呆子写文章弹劾人可以,他们纸上谈兵那一套现在还行不通,铲除奸党马士英,可不敢指望他们。
揣摩来揣摩去,朱由崧眼睛一亮忽然想起一个人来,“传朕的旨意,即刻诏镇海将军郑鸿逵进宫见驾。”
郑鸿逵武进士出身,任过崇祯帝的锦衣卫都指挥使。
更厉害的是他的大哥郑芝龙,据说他拥有一支强大的私人军队,战舰达千余艘,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屡败不可一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大破明朝的福建舰队,连崇祯帝都没有办法只得安抚,弘光帝加封他为南安伯,总镇福建。
但是郑芝龙历史上投降了鞑子,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败笔,这件事对他儿子郑成功的影响也不小,而且现在召他来南京辅佐自己也不现实,那样海盗出身的他会认为自己在想办法削弱兵权收拾他,说不定会逼反了郑家军。
但是郑鸿逵跟他大哥郑芝龙则不同,没有降过清,弘光之后拥立隆武帝抗清,隆武帝败亡后,郑鸿逵和他侄子郑成功退守台湾继续抗清,一句话这是个可用的忠勇之臣。
就在几日前,这副躯体的前主人派他前往镇江防范清军,担任镇江总兵,镇海将军。
朱由崧得知这些后,立即下了这样一道旨意,急诏郑鸿逵进京。
今天站在朱由崧旁边伺候的是个身材臃肿的白面阉臣,这就是司礼掌印太监韩赞周。
韩赞周听了朱由崧的话没太明白,微微一愣忙拱身道:“皇上,郑将军刚刚离开京师赴任不久,为何要让他去而复返呀,有什么纰漏吗?”
“有一件大事。”朱由崧点头。
韩赞周不敢多问了,忙让翰林院拟旨去了。
可是朱由崧知道,要收拾眼前这个烂摊子决不能逞一时的匹夫之勇,必须讲些策略,但是一味地韬光养晦练气自强决不是上策,即便是有足够的时间,单独靠他一个人的文治武功也根本不可能下活这盘棋。
朱由崧不是个不学无术的狂妄之辈,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史生,当然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现在南明的形势比一个月前更甚,他可不认为刚刚穿越过来的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会比刚刚吊死在煤山的那位明思宗做得更好,朱由检尸骨未寒,他不能重蹈他的覆辙。
对于这个崇祯帝朱由崧是相当了解的,别看在他的任期内亡了国,但崇祯帝可不是个昏聩无能的君王,相反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事必躬亲,六下罪已诏。虽然在他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大明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他只是在明末熙熙攘攘的泥潭中挣扎的一个,这个泥潭积重难返,事实证明单靠他一个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力回天。
朱由崧清楚,要收拾眼前这个烂摊子,首先得想办法稳住时局,也即是在江南站稳脚跟,然后才有可能经营南明,发展经济,兵强马壮时再图北定中原,驱除鞑虏,一统华夷。
但要稳住时局,挡住清军南下的铁蹄,必须加强中央集权,现在南明还有上百万军队,只要这些文武大员同仇敌忾,八旗兵想打到江淮来也不是容易的。然而这些权臣和军阀,鬼头蛤蟆眼的都不鸟他这个皇上,各自心怀鬼胎,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朋比为奸,要彻底改变这个现状必须得消除党争,要消除党争必须先清洗厂卫,但是要清洗厂卫,必须得搬开马士英这个野心勃勃的绊脚石。
然而现在的马士英已经成了气候,身为凤阳总督的他手下五万大军直接听命于他,他一手提拔起来的阮大铖现在是兵部右侍郎,还有操江提督诚意伯刘孔昭,京师提督赵之龙,保国公朱国弻,河南巡抚越其杰等等勋臣均是他的死党,更厉害的是他的儿子马銮现为锦衣卫都指挥使,就连司礼监掌印太监韩赞周也暗中跟马士英走得很近。因此马士英可谓树大根深,权倾朝野。
另外这个马瑶草也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飞扬跋扈,动辄就带兵上殿,根本没把他这个皇帝摆在眼里。历史上的他朋比为奸,把持朝纲,上欺天子下压群臣,和左良玉对掐,严重削弱了南明的实力,让清军有机可趁,这是弘光政权逝如昙花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这个马瑶草还弄出个“皇后案”,纵观他的所作所为,这是个必须清除的乱臣贼子。
但万一运筹不好,这家伙肯定会狗急跳墙,逼宫杀驾,取而代之。想想这些,朱由崧脖子后面冒凉风。
要铲除马党必须得寻求帮手,可是南明政权这个班子中,谁能死心踏地为他打下手呢?
朱由松就动开脑子了,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不乏敢死报国之士,但人微言轻者难成大事,不足与论,远水不解近渴的英雄志士也不能考虑,纸上谈兵的文官远没有枪杆子来得重要,而江北四镇的总兵和武昌侯左良玉也可以直接排除了……
于是朱由崧只有对这些朝堂大员一个一个地盘点起来,希望能找到几个可以倚重的节烈忠贤,以帮助他重整朝纲,光复大明。
他想到了南明第一重臣史可法,但他弄清楚史公的所作所为之后,很快就对他嗤之以鼻了。
别看正史上标榜其为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但实际上他至多是个以身殉职的道德楷模而已。远的不说,就刚刚过去的拥立一事上,他就是个窝囊废。权势熏天的他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果敢担当的精神,从一己私利出发反对弘光帝并指出他的七宗罪,因此白白地丧失了重整朝纲的时机不说,还以授人以柄,否则在南明朝延中,马瑶草无论如何是没法跟他抗衡的。
左都御史刘宗周,礼部尚书姜日广,东阁大学士高弘图,这些两榜进士翰林清流为官倒还清廉刚直,但是这些书呆子写文章弹劾人可以,他们纸上谈兵那一套现在还行不通,铲除奸党马士英,可不敢指望他们。
揣摩来揣摩去,朱由崧眼睛一亮忽然想起一个人来,“传朕的旨意,即刻诏镇海将军郑鸿逵进宫见驾。”
郑鸿逵武进士出身,任过崇祯帝的锦衣卫都指挥使。
更厉害的是他的大哥郑芝龙,据说他拥有一支强大的私人军队,战舰达千余艘,一度成为海上霸主,屡败不可一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大破明朝的福建舰队,连崇祯帝都没有办法只得安抚,弘光帝加封他为南安伯,总镇福建。
但是郑芝龙历史上投降了鞑子,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败笔,这件事对他儿子郑成功的影响也不小,而且现在召他来南京辅佐自己也不现实,那样海盗出身的他会认为自己在想办法削弱兵权收拾他,说不定会逼反了郑家军。
但是郑鸿逵跟他大哥郑芝龙则不同,没有降过清,弘光之后拥立隆武帝抗清,隆武帝败亡后,郑鸿逵和他侄子郑成功退守台湾继续抗清,一句话这是个可用的忠勇之臣。
就在几日前,这副躯体的前主人派他前往镇江防范清军,担任镇江总兵,镇海将军。
朱由崧得知这些后,立即下了这样一道旨意,急诏郑鸿逵进京。
今天站在朱由崧旁边伺候的是个身材臃肿的白面阉臣,这就是司礼掌印太监韩赞周。
韩赞周听了朱由崧的话没太明白,微微一愣忙拱身道:“皇上,郑将军刚刚离开京师赴任不久,为何要让他去而复返呀,有什么纰漏吗?”
“有一件大事。”朱由崧点头。
韩赞周不敢多问了,忙让翰林院拟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