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青囊经与黄帝外经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97小说网 www.97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三国演义》有记载,华佗被曹操赐死后,不将自己的生死放在心上,却担心自己的医术失传,将《青囊经》托付给一个看押他的狱卒,希望他能将之流传后世,造福世人。
谁知狱卒老婆怕惹祸上身,趁狱卒不注意,将《青囊经》的书稿投入火中焚烧,等到狱卒发觉,灭火救书,书却已经烧掉大半。
《青囊经》流传后世的,只剩下一门阉割公鸡的技术,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华佗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医学天才。
一个天才总能超越一个时代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如果《青囊经》有幸流传后世,估计现在的中医四大经典都要重新易名!
他是中医外科医学的集大成者,中医外科也自他之后,几千年来一蹶不振,近代更在蓬勃发展,系统完善的西医外科冲击之下沦为一个摆设。
几乎每一个学过《中医外科学》的学生,都能拍着胸口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些鬼东西只会出现在试卷中,没有一点临床实用价值。
就如同第一代的电脑一样,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文物,早就应该废除这门功课。
学习中医外科,是浪费时间的表现,是一种慢性自杀。
连中医生都鄙夷中医外科,由此可知中医外科衰落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这就是中医传承过程中的悲哀。
中医不像西医,西医的发展仅仅是近代史短短的几百年。
而中医在三皇五帝的蛮荒时期,就开始兴起。
几千年来,中国历经多少战乱?多少磨难?
中医的传承,总是会因为朝代的变更,战火的蹂躏,而出现不可挽回的断层。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了不少帝王,英明者有之,暴虐者有之,昏庸者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帝王纵使性格各异,喜好却几乎相同。
一言以蔽之,不外乎围着江山和美人打转。
偶尔会出现几个异类,比如热爱填词的职业词人兼业余皇帝李后主。
比如醉心书法,以瘦金体独步天下的宋徽宗。
再比如整天与子、锯子、刨子打交道的木匠皇帝明熹宗。
却从来没有听过哪个当权者对医术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热衷杀人多过救人。
所以每到乱世,总会有一部分中华文明因战火的洗礼而永远消失,医学传承的断层是不可避免的。
《青囊经》就这样成为了历史车轮碾压下的牺牲品,从此失传!
《青囊经》在中医外科学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但郑翼晨对于《青囊经》的成书还是有小小疑惑的。
他认为一门学说的发展,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一开始就创立一门完善的学说的人,不叫天才,应该叫神,叫妖孽,而不是人。
就如同奠定力学的牛顿三定律,牛顿自己也承认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这样的成绩。
才华横溢如医圣张仲景,也是要在《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与藏相学说等基础上,才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而华佗的外科技术超越了整个时代,到现在都为人津津乐道,绝对不可能是依靠自己一人才有这样的成就。
他是站在哪个“巨人”的肩膀上?他是以哪部文献为根基才能写出《青囊经》?
郑翼晨思来想去,唯一一部成书比《青囊经》更早,也更神秘,更坎坷,连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来的外科医书有且只有一部!
那就是传说中与《黄帝内经》同时成书的《黄帝外经》!
《青囊经》杯具了,没有流传后世与《伤寒杂病论》进行瑜亮之争,好歹还留下了大量的坊间传说彰显它的神奇。
可是与《黄帝内经》同时成书的三十七卷《黄帝外经》,则是连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来,就连那些传说,也都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郑翼晨曾经做过一个大胆的推测:“假如《黄帝外经》在汉代时还没失传,落入了华佗手中,以这本书为基石,华佗再结合自身医术,才创造了《青囊经》,那么这种违和感就能消失了。”
他一直以来都对自己这个推理深信不疑,也和人说过,无不是得到一个说他想象力太丰富,太没有根据的嘲讽。
郑翼晨却知道一切逻辑严密的推理一开始都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版图上的。
当所有假设都被排除之后,剩下的唯一假设不管多匪夷所思,也只能是正确答案。
套用名侦探柯南的名言,这就叫“真相只有一个。”
神医华陀赖以为基石而写出旷世医书《青囊经》的《黄帝外经》,无数医者梦寐以求的《黄帝外经》,居然活生生摆在他面前了!
郑翼晨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可是泪水还是忍不住夺眶而出。
只要是一个中医,这个时候就绝对无法保持冷静!
他足足花了十多分钟才冷静下来,重新拿起笔和放大镜,继续书写那些泯灭在岁月长河的文字。
《外经》主要分理论和操作两部分。
理论部分都是建立在中医阴阳气血等基础之上,郑翼晨还算看的进去。
等看到操作部分时,他就只有瞠目结舌的份了。
郑翼晨虽说是个中医,但他这几个月跟着李三光这个西医外科权威学习,加上本人又经常要上手术台给主刀的医生做助手,对于西医的手术流程十分熟悉。
正因为对西医外科的娴熟,郑翼晨更加对《外经》中记载的种种手术方法感到不可思议,看的头皮发麻,完全超出他范围的理解。
“这些手术方法,真的可行吗?”他越看越是心惊,如果不是知道这些都是确确实实的《外经》原文,他只会把这些当成恐怖小说看。
“不管了,先记起来再说。”郑翼晨皱着眉头,终于决定不再钻牛角尖,质疑这些手术手法的可操作性,一字一句抄写在笔记本上。
这样一来,抄写的速度就快了许多,屋内一片静谧,只有笔尖划在纸上的沙沙声与罗宾伸出粉嫩舌头轻舔碗中牛奶的“滋滋”声。
抄写完《黄帝外经》的所有文字之后,玉简的最后还剩下几行字,大意是说,有机会得到这块玉简的人,要好好珍惜这份莫大的机缘,学会玉简上记录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中医千载医道的传承者,成为中医千载医道的继承者,卫道者,以及传播者。
郑翼晨看到这里,不由苦笑一声:“强叔,你可真是给了我个烫手的山芋,还不让我有推辞的机会。”
继承者,是指继承最纯正的中医知识的人。
卫道者,是指捍卫岌岌可危的中医之道的人。
这两点说来不难,难得却是最后的传播之道,这才是对一个医者的真正考验。
一个真正能流芳万世的医者,最重要的不是医术高超,不是以病者为亲人的医德。
而是无私二字,只有无私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公开出来,使更多的医生能够从中获益,医术有所提高,他们就能救助到更多人。
有些医生自诩医术高超,说自己治疗病患,有独家秘方,不肯与他人分享。
实际上已经使坦荡的医家情怀染上了铜臭,赚到了钱,却失了人心。
著书育人的医者,才是真正有着悬壶济世之心的医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中医传播之道,任重道远啊!
这或许也是强叔临死之前才把玉简交到他手中的原因,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一份责任实在太过巨大。
以致他在最后的那次谈话中,还要再三确认郑翼晨是不是真的想当一个好医生。
既然临死前强叔把这块玉简交给了他,就代表他对郑翼晨有绝对的信心。
他相信这个很对他脾气的年轻人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郑翼晨不由得望向窗外,夜幕上仿佛有一个叼着香烟的老头在桀骜狂笑,他突然间觉得胸臆充满力量,坚定的对着老头重重点头,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会将学到的所有东西,传遍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中医的传人!不会辜负你对我的期望!”
掷地有声,震耳发聩!
说出这个承诺,郑翼晨就知道他必须付出一生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他不再是一个只为温饱的普通医生,他的路途注定坎坷与崎岖并存。
千载医道传承,架于一人之肩。
这个少年,会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医圣传奇?
《三国演义》有记载,华佗被曹操赐死后,不将自己的生死放在心上,却担心自己的医术失传,将《青囊经》托付给一个看押他的狱卒,希望他能将之流传后世,造福世人。
谁知狱卒老婆怕惹祸上身,趁狱卒不注意,将《青囊经》的书稿投入火中焚烧,等到狱卒发觉,灭火救书,书却已经烧掉大半。
《青囊经》流传后世的,只剩下一门阉割公鸡的技术,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华佗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医学天才。
一个天才总能超越一个时代几十年,甚至几百年。
如果《青囊经》有幸流传后世,估计现在的中医四大经典都要重新易名!
他是中医外科医学的集大成者,中医外科也自他之后,几千年来一蹶不振,近代更在蓬勃发展,系统完善的西医外科冲击之下沦为一个摆设。
几乎每一个学过《中医外科学》的学生,都能拍着胸口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些鬼东西只会出现在试卷中,没有一点临床实用价值。
就如同第一代的电脑一样,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文物,早就应该废除这门功课。
学习中医外科,是浪费时间的表现,是一种慢性自杀。
连中医生都鄙夷中医外科,由此可知中医外科衰落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这就是中医传承过程中的悲哀。
中医不像西医,西医的发展仅仅是近代史短短的几百年。
而中医在三皇五帝的蛮荒时期,就开始兴起。
几千年来,中国历经多少战乱?多少磨难?
中医的传承,总是会因为朝代的变更,战火的蹂躏,而出现不可挽回的断层。
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了不少帝王,英明者有之,暴虐者有之,昏庸者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帝王纵使性格各异,喜好却几乎相同。
一言以蔽之,不外乎围着江山和美人打转。
偶尔会出现几个异类,比如热爱填词的职业词人兼业余皇帝李后主。
比如醉心书法,以瘦金体独步天下的宋徽宗。
再比如整天与子、锯子、刨子打交道的木匠皇帝明熹宗。
却从来没有听过哪个当权者对医术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热衷杀人多过救人。
所以每到乱世,总会有一部分中华文明因战火的洗礼而永远消失,医学传承的断层是不可避免的。
《青囊经》就这样成为了历史车轮碾压下的牺牲品,从此失传!
《青囊经》在中医外科学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但郑翼晨对于《青囊经》的成书还是有小小疑惑的。
他认为一门学说的发展,有一个渐变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一开始就创立一门完善的学说的人,不叫天才,应该叫神,叫妖孽,而不是人。
就如同奠定力学的牛顿三定律,牛顿自己也承认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这样的成绩。
才华横溢如医圣张仲景,也是要在《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与藏相学说等基础上,才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而华佗的外科技术超越了整个时代,到现在都为人津津乐道,绝对不可能是依靠自己一人才有这样的成就。
他是站在哪个“巨人”的肩膀上?他是以哪部文献为根基才能写出《青囊经》?
郑翼晨思来想去,唯一一部成书比《青囊经》更早,也更神秘,更坎坷,连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来的外科医书有且只有一部!
那就是传说中与《黄帝内经》同时成书的《黄帝外经》!
《青囊经》杯具了,没有流传后世与《伤寒杂病论》进行瑜亮之争,好歹还留下了大量的坊间传说彰显它的神奇。
可是与《黄帝内经》同时成书的三十七卷《黄帝外经》,则是连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来,就连那些传说,也都是后人的穿凿附会。
郑翼晨曾经做过一个大胆的推测:“假如《黄帝外经》在汉代时还没失传,落入了华佗手中,以这本书为基石,华佗再结合自身医术,才创造了《青囊经》,那么这种违和感就能消失了。”
他一直以来都对自己这个推理深信不疑,也和人说过,无不是得到一个说他想象力太丰富,太没有根据的嘲讽。
郑翼晨却知道一切逻辑严密的推理一开始都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版图上的。
当所有假设都被排除之后,剩下的唯一假设不管多匪夷所思,也只能是正确答案。
套用名侦探柯南的名言,这就叫“真相只有一个。”
神医华陀赖以为基石而写出旷世医书《青囊经》的《黄帝外经》,无数医者梦寐以求的《黄帝外经》,居然活生生摆在他面前了!
郑翼晨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可是泪水还是忍不住夺眶而出。
只要是一个中医,这个时候就绝对无法保持冷静!
他足足花了十多分钟才冷静下来,重新拿起笔和放大镜,继续书写那些泯灭在岁月长河的文字。
《外经》主要分理论和操作两部分。
理论部分都是建立在中医阴阳气血等基础之上,郑翼晨还算看的进去。
等看到操作部分时,他就只有瞠目结舌的份了。
郑翼晨虽说是个中医,但他这几个月跟着李三光这个西医外科权威学习,加上本人又经常要上手术台给主刀的医生做助手,对于西医的手术流程十分熟悉。
正因为对西医外科的娴熟,郑翼晨更加对《外经》中记载的种种手术方法感到不可思议,看的头皮发麻,完全超出他范围的理解。
“这些手术方法,真的可行吗?”他越看越是心惊,如果不是知道这些都是确确实实的《外经》原文,他只会把这些当成恐怖小说看。
“不管了,先记起来再说。”郑翼晨皱着眉头,终于决定不再钻牛角尖,质疑这些手术手法的可操作性,一字一句抄写在笔记本上。
这样一来,抄写的速度就快了许多,屋内一片静谧,只有笔尖划在纸上的沙沙声与罗宾伸出粉嫩舌头轻舔碗中牛奶的“滋滋”声。
抄写完《黄帝外经》的所有文字之后,玉简的最后还剩下几行字,大意是说,有机会得到这块玉简的人,要好好珍惜这份莫大的机缘,学会玉简上记录的医术,悬壶济世,成为中医千载医道的传承者,成为中医千载医道的继承者,卫道者,以及传播者。
郑翼晨看到这里,不由苦笑一声:“强叔,你可真是给了我个烫手的山芋,还不让我有推辞的机会。”
继承者,是指继承最纯正的中医知识的人。
卫道者,是指捍卫岌岌可危的中医之道的人。
这两点说来不难,难得却是最后的传播之道,这才是对一个医者的真正考验。
一个真正能流芳万世的医者,最重要的不是医术高超,不是以病者为亲人的医德。
而是无私二字,只有无私将自己所学的东西公开出来,使更多的医生能够从中获益,医术有所提高,他们就能救助到更多人。
有些医生自诩医术高超,说自己治疗病患,有独家秘方,不肯与他人分享。
实际上已经使坦荡的医家情怀染上了铜臭,赚到了钱,却失了人心。
著书育人的医者,才是真正有着悬壶济世之心的医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中医传播之道,任重道远啊!
这或许也是强叔临死之前才把玉简交到他手中的原因,对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一份责任实在太过巨大。
以致他在最后的那次谈话中,还要再三确认郑翼晨是不是真的想当一个好医生。
既然临死前强叔把这块玉简交给了他,就代表他对郑翼晨有绝对的信心。
他相信这个很对他脾气的年轻人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郑翼晨不由得望向窗外,夜幕上仿佛有一个叼着香烟的老头在桀骜狂笑,他突然间觉得胸臆充满力量,坚定的对着老头重重点头,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会将学到的所有东西,传遍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只要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中医的传人!不会辜负你对我的期望!”
掷地有声,震耳发聩!
说出这个承诺,郑翼晨就知道他必须付出一生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他不再是一个只为温饱的普通医生,他的路途注定坎坷与崎岖并存。
千载医道传承,架于一人之肩。
这个少年,会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医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