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之笔记续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97小说网 www.97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二
(邹忌)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这是众所周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说,其实我自己也知道不如徐公美,但是我被周围的人蒙蔽了,尽管他们不是小人,尽管他们是为了我好。但是这个为了我好的原因我其实也明白,就是,他们需要我。齐威王听懂了,就说,好。
务虚笔记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皇帝的新装里的说实话的小孩,最终会怎么样,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暗示,可能因为说了真话没有了明天。这个没有了明天,可能就是,剥夺了生的权利,或者剥夺了话语的权利,或者是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为什么?仅仅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假话盛行的生活里。不仅仅是齐威王或者皇帝的需要如此,而是,一种规则,甚或叫做“生存智慧”当你看到一个人在你身边毫无廉耻地去赞美的时候,你的心里也许不是耻笑,而是痛苦。这种痛苦无以言表,而你回以的,也只能是微笑。
你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这微笑难道就不是一种“生存智慧”?!
所以我认为,务虚笔记的最后结局,是对世俗的臣服,而不是对写作的致敬。这样的结尾符合了“大多数”的审美观,迎合了对虚无的衣服的审美。这是我之所以遗憾的原因。
三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行经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或者处在一个初次经历的场景时,突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觉得这个地方曾经来过、这种场景曾经经历过,或者是在梦里梦到过,或者在潜意识里留存着这样的印象。古人、相信宗教的人以及迷信的人,就会把它叫做“前世”由此也产生过许多诡异的故事,比如说苏东坡游历到某处寺庙的时候,忽然就能够称呼出每位僧人的名字,明确寺内的每一处风景,顿悟前生曾在这里修行。由此冯梦龙还给他编了个瞎话,说他前生是一个丑老和尚犯了色戒而后羞愧坐化怎么的。
当然这种模糊的意识,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会是用前生经历来解释那么虚妄。这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个对情节迷恋的情结。即使它没有,而你宁肯相信它是有。故老子说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既然称之为玄妙,所以还是少知道为好。无知者无畏,无欲者无求。
务虚笔记里就充满了大量的“场景重现”在这里,我不把它称之为情节重现的原因是,因为在重现的时候,情节只是作为了场景的表现形式。这些场景,可以是城市里童话般的小楼、嘈杂的筒子楼、无人的河边,也可以是城市外围的模糊的南方、无边的葵田。这些场景,就像是一幕幕的舞台剧,只在既有的几个场景中切换,只有少数的几个演员在饰演不同的形象,甚至连换装都是在舞台上进行。这些“场景重现”就像一段段不断重复和强调的旋律,在你熟悉这部小说节奏的时候,你甚至会下意识地知道下一个旋律从哪里响起。
风景一遍遍被定格,故事一遍遍被演绎,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人生。务虚笔记就像一个试验田,不同品种的植物在同一个地块有了不同的生长和收成。但这个不同,又是统一的。“真的,我不认为我可以塑造任何完整或丰满的人物,我不认为作家可以做成这样的事,甚至我不认为,任何文学作品中存在着除作者自己之外的丰满的人物,或真确的心魂。我放弃塑造。所以我放弃塑造丰满的他人之企图。因为,我,不可能知道任何完整或丰满的他人,不可能跟随任何他人自始至终。我经过他们而已。我在我的生命旅程中经过他们,从一个角度张望他们,在一个片刻与他们交谈,在某个地点同他们接近,然后与他们长久地分离,或者忘记他们或者对他们留有印象。但,印象里的并不是真确的他们,而是真确的我的种种心绪。”这是在第十四章,作者的独白。其实这也是写作实践中的一个事实,即所有的人物形象,不可避免的带有作者的影子,这个影子你把它叫做主观意志、叫做自我或者叫做其他什么都好。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自己都有着不同的形象,或者期望和想象着自己有不同的形象,比如高官巨富,比如绝世美丽,比如帅呆了酷毕了,甚至是科学怪人、小飞侠、小兵张嘎、燕子李三等等等等,无论这些形象是卑鄙的还是高尚的,都因为不可能实现而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在务虚笔记里,这些不同的自我形象,通过不同的职业来体现,可以是善于分析认真细致的医生,可以是放荡无忌浪漫善感的诗人,可以是孤僻清高唯我独尊的画家,这些形象,实现了作者一生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形象,也使自我、本我、他我的思辨得到了统一。
四
“如果你看我的书,一本叫做务虚笔记的书,你也就走进了写作之夜。你谈论它,指责它,轻蔑它,嘲笑它,唾弃它你都是在写作之夜,不能逃脱。”按照史铁生的说法,现在我写下的笔记,也是统一在写作之夜的语境之中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有时候甚至不用思考,因为史铁生已经把思考写了出来,让你毫不费力的就知道,哦,这其实也就是我的想法。
小说里的女教师o最后作为一个“实写”(不是写实)的人物出现。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完全可以判定她在自杀之前得了抑郁症。这种抑郁完全吞噬了她的心灵。但是史铁生没有按照一个抑郁症病人的方向去剖析这个人物。如果作为病理案例分析的角度,你会发现,其实整个务虚笔记的人物,都有病,都有精神上的疾病。所以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心灵史来解读。在读女教师的相关章节时,感到这个形象是在他人和自我的定位中摇摆,当因为爱情而丧失自我的时候,她却是幸福的,当找到自我的时候,她却开始了自我毁灭的行程。
或许史铁生应该补写一些其他的思考。在生命、爱情、欲望、孤独等思考之外的思考。比如说:道德良心。女教师o不是死在“人言可畏”里,而是死在心灵里。死在自我拷问的死结里。这个心结一旦形成,那么必然陷入另一个陌生的语言体系。用俗话说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分诉;茶壶里下水饺,一肚子货倒不出来”也就是所谓“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山与海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眼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在最近的时间,最近的地点,人与人之间却隔阂着一道玻璃幕墙,能够互相看到,但是接触不到,手不能握在一起,心不能贴在一起,越走近越走不进,越走近,越孤独。咫尺即是天涯。
你不知道这种道德良心是怎么植根在人类的心灵里的,或者这种耻感是怎样追随了人类文明史的,从亚当和夏娃的第一片树叶开始,耻感就成了人类的一道保护伞,甚至是一道诅咒。孟子会说,这是人之初性本善。但这种善良却使着人一遍遍莅临灾难、尴尬或者是活喜剧。做坏事的吃斋念佛,做好事的心存耻垢,好人坏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鸭梨好大。
五
我总是后知后觉。
比如对待电影,我总是在上映很久、热潮消退之后才去观看。比如一本书,也是如此。还有,比如,对一个人。包括别人的好,别人的坏。比如对一件事。别人都知道,就我不知道,等我知道了,这事也就过去时了。这倒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稳重的人,或者大大咧咧的人,实际我是一个比较小气的人,内心同样充满了八卦的欲望,但是,事实证明,我就是后知后觉的典型。并不是世界有意对我隐瞒什么,而是我生来迟钝。
还比如,没人写读后感的时候,突然有了写读后感的热情。比如等到史铁生死了,才知道他还写过这样的文章。
我总是后知后觉。
但是我的热情丝毫不会因为没有追逐上流行而消退。这也可以使我能够在冷清当中重新认识意义。
话说当年诺亚方舟超载了,必须牺牲一些动物才行。动物们就决定用讲笑话的方式来裁决生死,规定讲的笑话必须得所有的动物都笑,才能保留坐船的资格。麒麟先讲了一个笑话,讲完后大家都觉得好笑,但是猪没笑,于是麒麟被丢下了船,从此世界上就没有了这个物种;接着是凤凰,她讲得更加精彩,大家都哈哈大笑,但是猪还是没有笑,于是凤凰也就绝种了;再接下来牛讲了个笑话,大家都没笑,只有猪独自狂笑起来。大家就问猪:“猪啊,牛的笑话一点都不好笑,你笑什么?”猪嘿嘿嘿的笑着说:“麒麟的笑话真是好笑啊!”这说明,后知后觉也没有什么坏处,比如猪的愚蠢竟使它优越于高贵的麒麟凤凰,再比如庄子说的无用的大树,无用的大瓠,因为无用,因为无知,终其天年。你所缺陷的,生活总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补偿。即便是聋哑,但可以眼睛明亮、心灵手巧;即便是失明,但可以耳听八方,甚至能分辨出草长莺飞的声音。即便是双腿残疾,但是心灵的健全却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史铁生。
如果这世界真有灵魂,那么现在,史铁生肯定已经在自由奔跑。那无际的葵花田,在簌簌地为他伴奏。这耀眼夺目的颜色,这样的金黄,这样的璀璨,是生命的高亢之音,它传唱在梵高的笔下,传唱在史铁生的笔下,夸张、浓烈、燃烧,直到定格为永远。永远。
二
(邹忌)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这是众所周知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说,其实我自己也知道不如徐公美,但是我被周围的人蒙蔽了,尽管他们不是小人,尽管他们是为了我好。但是这个为了我好的原因我其实也明白,就是,他们需要我。齐威王听懂了,就说,好。
务虚笔记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皇帝的新装里的说实话的小孩,最终会怎么样,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暗示,可能因为说了真话没有了明天。这个没有了明天,可能就是,剥夺了生的权利,或者剥夺了话语的权利,或者是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为什么?仅仅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假话盛行的生活里。不仅仅是齐威王或者皇帝的需要如此,而是,一种规则,甚或叫做“生存智慧”当你看到一个人在你身边毫无廉耻地去赞美的时候,你的心里也许不是耻笑,而是痛苦。这种痛苦无以言表,而你回以的,也只能是微笑。
你为什么微笑?为什么?这微笑难道就不是一种“生存智慧”?!
所以我认为,务虚笔记的最后结局,是对世俗的臣服,而不是对写作的致敬。这样的结尾符合了“大多数”的审美观,迎合了对虚无的衣服的审美。这是我之所以遗憾的原因。
三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行经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或者处在一个初次经历的场景时,突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觉得这个地方曾经来过、这种场景曾经经历过,或者是在梦里梦到过,或者在潜意识里留存着这样的印象。古人、相信宗教的人以及迷信的人,就会把它叫做“前世”由此也产生过许多诡异的故事,比如说苏东坡游历到某处寺庙的时候,忽然就能够称呼出每位僧人的名字,明确寺内的每一处风景,顿悟前生曾在这里修行。由此冯梦龙还给他编了个瞎话,说他前生是一个丑老和尚犯了色戒而后羞愧坐化怎么的。
当然这种模糊的意识,似曾相识的感觉,不会是用前生经历来解释那么虚妄。这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个对情节迷恋的情结。即使它没有,而你宁肯相信它是有。故老子说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既然称之为玄妙,所以还是少知道为好。无知者无畏,无欲者无求。
务虚笔记里就充满了大量的“场景重现”在这里,我不把它称之为情节重现的原因是,因为在重现的时候,情节只是作为了场景的表现形式。这些场景,可以是城市里童话般的小楼、嘈杂的筒子楼、无人的河边,也可以是城市外围的模糊的南方、无边的葵田。这些场景,就像是一幕幕的舞台剧,只在既有的几个场景中切换,只有少数的几个演员在饰演不同的形象,甚至连换装都是在舞台上进行。这些“场景重现”就像一段段不断重复和强调的旋律,在你熟悉这部小说节奏的时候,你甚至会下意识地知道下一个旋律从哪里响起。
风景一遍遍被定格,故事一遍遍被演绎,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人生。务虚笔记就像一个试验田,不同品种的植物在同一个地块有了不同的生长和收成。但这个不同,又是统一的。“真的,我不认为我可以塑造任何完整或丰满的人物,我不认为作家可以做成这样的事,甚至我不认为,任何文学作品中存在着除作者自己之外的丰满的人物,或真确的心魂。我放弃塑造。所以我放弃塑造丰满的他人之企图。因为,我,不可能知道任何完整或丰满的他人,不可能跟随任何他人自始至终。我经过他们而已。我在我的生命旅程中经过他们,从一个角度张望他们,在一个片刻与他们交谈,在某个地点同他们接近,然后与他们长久地分离,或者忘记他们或者对他们留有印象。但,印象里的并不是真确的他们,而是真确的我的种种心绪。”这是在第十四章,作者的独白。其实这也是写作实践中的一个事实,即所有的人物形象,不可避免的带有作者的影子,这个影子你把它叫做主观意志、叫做自我或者叫做其他什么都好。
任何一个人的心中,自己都有着不同的形象,或者期望和想象着自己有不同的形象,比如高官巨富,比如绝世美丽,比如帅呆了酷毕了,甚至是科学怪人、小飞侠、小兵张嘎、燕子李三等等等等,无论这些形象是卑鄙的还是高尚的,都因为不可能实现而散发着诱人的光芒。在务虚笔记里,这些不同的自我形象,通过不同的职业来体现,可以是善于分析认真细致的医生,可以是放荡无忌浪漫善感的诗人,可以是孤僻清高唯我独尊的画家,这些形象,实现了作者一生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形象,也使自我、本我、他我的思辨得到了统一。
四
“如果你看我的书,一本叫做务虚笔记的书,你也就走进了写作之夜。你谈论它,指责它,轻蔑它,嘲笑它,唾弃它你都是在写作之夜,不能逃脱。”按照史铁生的说法,现在我写下的笔记,也是统一在写作之夜的语境之中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有时候甚至不用思考,因为史铁生已经把思考写了出来,让你毫不费力的就知道,哦,这其实也就是我的想法。
小说里的女教师o最后作为一个“实写”(不是写实)的人物出现。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完全可以判定她在自杀之前得了抑郁症。这种抑郁完全吞噬了她的心灵。但是史铁生没有按照一个抑郁症病人的方向去剖析这个人物。如果作为病理案例分析的角度,你会发现,其实整个务虚笔记的人物,都有病,都有精神上的疾病。所以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心灵史来解读。在读女教师的相关章节时,感到这个形象是在他人和自我的定位中摇摆,当因为爱情而丧失自我的时候,她却是幸福的,当找到自我的时候,她却开始了自我毁灭的行程。
或许史铁生应该补写一些其他的思考。在生命、爱情、欲望、孤独等思考之外的思考。比如说:道德良心。女教师o不是死在“人言可畏”里,而是死在心灵里。死在自我拷问的死结里。这个心结一旦形成,那么必然陷入另一个陌生的语言体系。用俗话说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分诉;茶壶里下水饺,一肚子货倒不出来”也就是所谓“世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山与海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眼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在最近的时间,最近的地点,人与人之间却隔阂着一道玻璃幕墙,能够互相看到,但是接触不到,手不能握在一起,心不能贴在一起,越走近越走不进,越走近,越孤独。咫尺即是天涯。
你不知道这种道德良心是怎么植根在人类的心灵里的,或者这种耻感是怎样追随了人类文明史的,从亚当和夏娃的第一片树叶开始,耻感就成了人类的一道保护伞,甚至是一道诅咒。孟子会说,这是人之初性本善。但这种善良却使着人一遍遍莅临灾难、尴尬或者是活喜剧。做坏事的吃斋念佛,做好事的心存耻垢,好人坏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鸭梨好大。
五
我总是后知后觉。
比如对待电影,我总是在上映很久、热潮消退之后才去观看。比如一本书,也是如此。还有,比如,对一个人。包括别人的好,别人的坏。比如对一件事。别人都知道,就我不知道,等我知道了,这事也就过去时了。这倒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稳重的人,或者大大咧咧的人,实际我是一个比较小气的人,内心同样充满了八卦的欲望,但是,事实证明,我就是后知后觉的典型。并不是世界有意对我隐瞒什么,而是我生来迟钝。
还比如,没人写读后感的时候,突然有了写读后感的热情。比如等到史铁生死了,才知道他还写过这样的文章。
我总是后知后觉。
但是我的热情丝毫不会因为没有追逐上流行而消退。这也可以使我能够在冷清当中重新认识意义。
话说当年诺亚方舟超载了,必须牺牲一些动物才行。动物们就决定用讲笑话的方式来裁决生死,规定讲的笑话必须得所有的动物都笑,才能保留坐船的资格。麒麟先讲了一个笑话,讲完后大家都觉得好笑,但是猪没笑,于是麒麟被丢下了船,从此世界上就没有了这个物种;接着是凤凰,她讲得更加精彩,大家都哈哈大笑,但是猪还是没有笑,于是凤凰也就绝种了;再接下来牛讲了个笑话,大家都没笑,只有猪独自狂笑起来。大家就问猪:“猪啊,牛的笑话一点都不好笑,你笑什么?”猪嘿嘿嘿的笑着说:“麒麟的笑话真是好笑啊!”这说明,后知后觉也没有什么坏处,比如猪的愚蠢竟使它优越于高贵的麒麟凤凰,再比如庄子说的无用的大树,无用的大瓠,因为无用,因为无知,终其天年。你所缺陷的,生活总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补偿。即便是聋哑,但可以眼睛明亮、心灵手巧;即便是失明,但可以耳听八方,甚至能分辨出草长莺飞的声音。即便是双腿残疾,但是心灵的健全却让人叹为观止,比如,史铁生。
如果这世界真有灵魂,那么现在,史铁生肯定已经在自由奔跑。那无际的葵花田,在簌簌地为他伴奏。这耀眼夺目的颜色,这样的金黄,这样的璀璨,是生命的高亢之音,它传唱在梵高的笔下,传唱在史铁生的笔下,夸张、浓烈、燃烧,直到定格为永远。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