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上海打酱油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97小说网 www.97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国庆节期间,陪着父母去上海看望妹妹,逗留了两天。妹妹的家在历城路上钢生活区,出门不远就是世博园,所以先于十月二日去逛了世博园;三日中午去上海博物馆,下午到淮海路和外滩。
这是我第二次去上海,却是第一次居住在上海的小巷里、第一次乘坐地铁、第一次感受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一个过客,我写不出一个立面上海,也抒发不出对海派的热爱和把玩,只能是以一个过客的平视,来写一点琐碎的感受。
我是到上海打酱油的。
1、吃的流水帐
一家五口于十月一日八点多从日照启程,下午四点到达上海沪太站,妹妹和妹夫接站。晚上在长青路一餐厅就餐,内容是:紫甘薯、三黄鸡、清炒笋片、红烧肉、栗子鸡、汤是鸭脖萝卜汤、饭是米饭、茶是大麦茶。
二日早八点在历城路大富贵餐厅吃早饭,内容是红豆莲子粥、小笼包、小馄饨外加自带的鸡蛋,然后去世博园排队。中午十二点多在世博园中华美食街就餐,内容是:北京烤鸭、内蒙古红烧羊肉面、苏州小笼包、紫菜包饭、东北煎饺、紫菜汤、家常套餐等等。下午五点多出园,因为劳累,继续到就近的大富贵就餐,内容和早餐大同小异,多了白斩鸡、凉拌花生、排骨年糕几项。
三日早餐还是大富贵喝粥,吃毕到耀华路搭乘地铁8号线,在人民广场一号出口下车,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中午十一点多打车到淮海路萨莉亚意式餐厅就餐,内容是披萨、蔬菜色拉、玉米浓汤、烤肠、虾球、烤饼、奶油拌饭、鸡翅、意大利肉酱面等等,因为口味问题,一行七人都没有吃饱。下午去外滩。因为人流拥挤,南京路和东方明珠就没有去。看了会风景,晚上在昌里路德兴馆就餐,这是一家以本帮菜为主打的老餐馆,吃的有咸鸡、水煮牛肉、炒双菇、鱼香茄子、糖醋排骨、汤有三丝汤、面有三丝面等等,没有点传说中的汤包和镇店之宝“虾子大乌参”晚上在昌里路闲逛,买了几件衣服。
四日早晨继续到大富贵喝粥,多要了麻团、烧卖等内容。在上海没有吃成大闸蟹和螺蛳是一大遗憾,不是因为价钱贵,而是因为前些日子被猫咬过,打了疫苗,要求不得抽烟喝酒喝浓茶,以及不得吃腥。
上海的饭菜说不上好坏,也不知道自己吃没吃饱,吃起来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女儿除了吃西餐才嚷嚷过吃饱了外,其他饭菜是不喜欢吃的,因为味道普遍发甜。
四日下午四点多钟回到日照,先到防疫站打上疫苗,接着到附近的羊肉馆要了几个炒菜,当看到桌子上满满一大盘子的土豆丝,就感慨在山东这一盘菜如果卖到上海,至少得翻五倍。这真是令我感到自豪,觉得自己阔了起来。
2、到世博园溜达
十月二日九点多钟入世博园。这一天据统计是三十九万人游园,与中秋节六十余万人游园相比,人群显得还算比较宽松,但是热门场馆人群还是在艰苦执著、乐此不疲的排队。我们则见到不排队的场馆就进,也只是进了加拿大、丹麦、新加坡等十几个馆,用行家话来说,我们去的几乎都是“打酱油”场馆。
因为历史文化知识所限,也因为地理常识所限,谈不上什么印象深刻,我就属于纯粹是为世博送钱壮场面、为盖章而盖章之大军中的一员。当然小感触也有,第一小感触就是中国人太多,人无论美丑贵贱老幼健残,在这个地方只是汪洋人海中的一滴水,你根本不必在乎自己;第二小感触是排队的秩序井然,那么多人排队,极少有违规加塞、拥挤吵闹等现象,这说明随着物质文明的增长,中国人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提高;第三小感触还是文明的差距,特别是在观看新加坡馆环幕电影雨后天霁时,李光耀讲述新加坡经过科技改造和国民教育,由第三世界岛国成为第一世界绿洲的言辞,是很有冲击力的。这是一份因为拥有文明而自然而然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我们运用起来还是比较生涩;最后一个小感触是在观看中国演出团体的表演时,主持人致的开幕词,上来的第一句就是:“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让人顿生滑稽感。也许对主持人来说,这是一种语言习惯或者定势,但是在这样一个国际盛会上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且不如换成“女士们、先生们”来得有亲和力。一句话虽短,展示的却是一个“表演给谁看”的问题,也凸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3、从睡衣说起
在一些介绍上海的书籍里,不可避免的要提到“睡衣文化”起初好像对这种现象比较抵制,后来一成“文化”倒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景点了。
连着几天在同一地点吃早餐,总会看见几对中年夫妇穿着睡衣拖鞋在吃粥。而且无论中午还是下午,在小巷里甚至大街上,也都能看到穿着睡衣闲逛的人,仿佛这才是属于上海人特有的景致。妹妹说,上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别说穿睡衣逛大街,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什么人都有,但大家都习以为常。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包容力,人在这里生活的没有那么复杂,都有自己的空间,也都给他人留有空间。这也许就是大多数“海漂”一直在漂的理由。
上海市现有常住人口将近两千多万,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广义上的上海人已很难定义。我在逛街的时候,因为我穿着随便,上海本地人往往以为我也是上海人,介绍商品时用着很难听懂的上海话,有的还问我是否住在附近等等。当然狭义上海人(原住民)对推销好像都不怎么热衷,无论书报摊还是商场,都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一点不像南京路或者淮海路那些沿街叫卖皮包和香烟的“上海人”那么勤奋,好像他们是上海的东家,但不得不逐渐接受越来越多的“上海房客”成为上海人的事实。
我曾对美食家蔡澜先生无意的一句话恍然大悟,那是他在国外一家咖啡店里,评点咖啡的滋味时说:“这是他们的文化”这一句话就界定了文化的差别,他们的毕竟是他们的,我们的毕竟是我们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舍弃传统盲目求洋,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或者成为“假洋鬼子”、“伪小资”之类。在上海,一条街就能让天南地北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意式餐厅和中餐厅楼上楼下而且都其貌不扬,大排档里也可以吃到地道的西餐,这和一些小城市里的西餐馆拼命打扮出的所谓情调大相径庭,相对也来得实惠和实在。西餐也是吃饭,吃饭就是吃饭,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你文胜于质,那就不知其可了。这和相亲差不多,你看一个朴朴实实的姑娘,她会让你觉得这是适合共度人生的伴侣;你看一个风骚招摇的姑娘,她可能会让你着迷,但你会很清楚这不是可以共度一生的人。
上海就是这么一个城市,在时髦的人眼里它很摩登;在年长的人眼里他有历史;在外国人眼里它有着东方魅力;在中国人眼里它又有那么点异域风情。
兼容并蓄,包罗万象,这才是上海。
4、在博物馆
城市生命馆展示了城市生命的几个要素。但我认为,城市的生命是人赋予的,无论信息流、资金流、交通流等等,没有人就是一座废城,城市是与人类共同生息的。有许多历史不是上海自己的,但上海拿了来,就成了自己的。这一点在我参观上海博物馆是感触尤深。
上海博物馆坐落在人民广场上,整体造型呈鼎状,与上海市政大楼遥相呼应。上海市政大楼的规模和装饰让人比较“失望”因为尚不如一些地级市的政府大楼来得巍峨壮观、富丽堂皇。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说句实在话,就像参观世博园一样,我是纯粹为了参观而参观的,带着猎奇的心理,所有的展厅都走马观花了一遍。在一楼,正值上海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联展“古印度文明:辉煌的神庙艺术”大英博物馆的介绍很有意思,大意说其馆藏的丰富来源于贸易的发达,作为中国人,当然知道这个贸易是怎么回事。联展展出的都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造像等物,因为对历史和宗教的不熟悉,总觉得印度的造像过于妖娆繁琐,当我看其他展厅的造像时,悄悄做了一个对比,认为还是中国的佛教造像顺眼,或者是我们的审美习惯使然。佛教传播流传到中土,佛的形象逐渐有了变化,五代十国异域人的形象较重,隋唐开始圆润世俗,我所看到的一个唐朝的佛像,使我坚信这是雕刻者自己的形象,笑容非常自得。至于宋朝的形象,我一眼就可以从众多的造像中认出,这时候的造像让人觉得优美顺畅,这种感觉在欣赏陶瓷制品以及书画时更是特别强烈,宋朝的官窑制品以及瘦金体的行笔,共同构成了艺术的成熟和高峰期,可惜的是宋朝过于玩艺术,而缺失了剽悍之风,就像西湖岸边的微风,美则美矣,但终究敌不过大漠风沙的冲击。
感觉最深的是唐朝的陶马造型,每一匹都是线条简练遒劲,生机勃勃,仿佛可以随时放纵出来,恣肆奔跑。
在书画展馆,遇到了倪云林和王冕的两幅画作,这两幅画作都曾在美术教材上见过的。因为看到馆内一些老外在拍照,于是也拿起手机准备拍下来留念,还没行动,馆里的保安就过来制止我。我解释道:这没有闪光灯的。保安还算客气,不是闪光灯的问题,而是规定。于是我道歉,继续看别的展馆。整个博物馆参观的人群中国人和外国人各占一半,外国人并不比中国人文明多少,他们在拍照而且使用闪光灯,大声的擤鼻涕,利用身体优势占据好的位置等等,但这并不是我跟他们学着不文明的理由。
上博的馆藏的青铜器保卣、召卣等,都是著称于史学界和金文学界的重器;陶瓷器收藏则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更是稀见之品;历代书画的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蔚为大观。
上海博物馆里的文物几乎都不是上海本地所出土,就像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原本不属于英国本土,但不同的是,上海的博物馆是集中中国的文物而保护民族的遗产,大英博物馆是掠夺世界的资源以自肥,可见拿来主义亦有着两重性。我们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自己的文物,会惊叹自己的祖先留下这么多的珍宝以及精神的财富,但如果是在大英博物馆看到,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感到耻辱。
5、打酱油的结尾
在去上海的路上,同座是一位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曲阜人,是去上海看望上大学的女儿的。路上的话题围绕着日照的发展之类,比如绿茶的生产和消费,比如城市品牌的建设等等,后来说到日照的人文环境。不是和来的时候宣传的那么好,到各部门办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他说。其实也不独日照这样,其他地方的行政部门也大多如此,我说。体制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保守,我又补充。
在世博园竟然又碰到了这位老师,他正忙着在吸烟区抽烟,和他打了个招呼,我就走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已过了迷失的年纪,在人海里如鱼得水。本来我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这次在上海竟然一点也没有掉向,只要看一眼地图,就知道该怎么走,即使是名牌和美女也扯不动我的视线。就这样漫无目的走来走去,走得脚底板几乎都要抽搐。
当回到日照的时候,世界一下子清静了下来,没有人流如织,没有宝马雕车,没有入云的高架,没有彻地的动车,我突然觉得,其实上海才是我们的一个郊区,它供给了我们休闲和娱乐的空间,而真正的生活还是在这片自己的土地上展开、上演,娓娓道来。
车子行驶在沿海路上,在小海大桥看那无际的海天和粼粼的波光,人生是如此的惬意和富足。
国庆节期间,陪着父母去上海看望妹妹,逗留了两天。妹妹的家在历城路上钢生活区,出门不远就是世博园,所以先于十月二日去逛了世博园;三日中午去上海博物馆,下午到淮海路和外滩。
这是我第二次去上海,却是第一次居住在上海的小巷里、第一次乘坐地铁、第一次感受了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作为一个过客,我写不出一个立面上海,也抒发不出对海派的热爱和把玩,只能是以一个过客的平视,来写一点琐碎的感受。
我是到上海打酱油的。
1、吃的流水帐
一家五口于十月一日八点多从日照启程,下午四点到达上海沪太站,妹妹和妹夫接站。晚上在长青路一餐厅就餐,内容是:紫甘薯、三黄鸡、清炒笋片、红烧肉、栗子鸡、汤是鸭脖萝卜汤、饭是米饭、茶是大麦茶。
二日早八点在历城路大富贵餐厅吃早饭,内容是红豆莲子粥、小笼包、小馄饨外加自带的鸡蛋,然后去世博园排队。中午十二点多在世博园中华美食街就餐,内容是:北京烤鸭、内蒙古红烧羊肉面、苏州小笼包、紫菜包饭、东北煎饺、紫菜汤、家常套餐等等。下午五点多出园,因为劳累,继续到就近的大富贵就餐,内容和早餐大同小异,多了白斩鸡、凉拌花生、排骨年糕几项。
三日早餐还是大富贵喝粥,吃毕到耀华路搭乘地铁8号线,在人民广场一号出口下车,去参观上海博物馆。中午十一点多打车到淮海路萨莉亚意式餐厅就餐,内容是披萨、蔬菜色拉、玉米浓汤、烤肠、虾球、烤饼、奶油拌饭、鸡翅、意大利肉酱面等等,因为口味问题,一行七人都没有吃饱。下午去外滩。因为人流拥挤,南京路和东方明珠就没有去。看了会风景,晚上在昌里路德兴馆就餐,这是一家以本帮菜为主打的老餐馆,吃的有咸鸡、水煮牛肉、炒双菇、鱼香茄子、糖醋排骨、汤有三丝汤、面有三丝面等等,没有点传说中的汤包和镇店之宝“虾子大乌参”晚上在昌里路闲逛,买了几件衣服。
四日早晨继续到大富贵喝粥,多要了麻团、烧卖等内容。在上海没有吃成大闸蟹和螺蛳是一大遗憾,不是因为价钱贵,而是因为前些日子被猫咬过,打了疫苗,要求不得抽烟喝酒喝浓茶,以及不得吃腥。
上海的饭菜说不上好坏,也不知道自己吃没吃饱,吃起来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女儿除了吃西餐才嚷嚷过吃饱了外,其他饭菜是不喜欢吃的,因为味道普遍发甜。
四日下午四点多钟回到日照,先到防疫站打上疫苗,接着到附近的羊肉馆要了几个炒菜,当看到桌子上满满一大盘子的土豆丝,就感慨在山东这一盘菜如果卖到上海,至少得翻五倍。这真是令我感到自豪,觉得自己阔了起来。
2、到世博园溜达
十月二日九点多钟入世博园。这一天据统计是三十九万人游园,与中秋节六十余万人游园相比,人群显得还算比较宽松,但是热门场馆人群还是在艰苦执著、乐此不疲的排队。我们则见到不排队的场馆就进,也只是进了加拿大、丹麦、新加坡等十几个馆,用行家话来说,我们去的几乎都是“打酱油”场馆。
因为历史文化知识所限,也因为地理常识所限,谈不上什么印象深刻,我就属于纯粹是为世博送钱壮场面、为盖章而盖章之大军中的一员。当然小感触也有,第一小感触就是中国人太多,人无论美丑贵贱老幼健残,在这个地方只是汪洋人海中的一滴水,你根本不必在乎自己;第二小感触是排队的秩序井然,那么多人排队,极少有违规加塞、拥挤吵闹等现象,这说明随着物质文明的增长,中国人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提高;第三小感触还是文明的差距,特别是在观看新加坡馆环幕电影雨后天霁时,李光耀讲述新加坡经过科技改造和国民教育,由第三世界岛国成为第一世界绿洲的言辞,是很有冲击力的。这是一份因为拥有文明而自然而然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我们运用起来还是比较生涩;最后一个小感触是在观看中国演出团体的表演时,主持人致的开幕词,上来的第一句就是:“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让人顿生滑稽感。也许对主持人来说,这是一种语言习惯或者定势,但是在这样一个国际盛会上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且不如换成“女士们、先生们”来得有亲和力。一句话虽短,展示的却是一个“表演给谁看”的问题,也凸显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3、从睡衣说起
在一些介绍上海的书籍里,不可避免的要提到“睡衣文化”起初好像对这种现象比较抵制,后来一成“文化”倒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景点了。
连着几天在同一地点吃早餐,总会看见几对中年夫妇穿着睡衣拖鞋在吃粥。而且无论中午还是下午,在小巷里甚至大街上,也都能看到穿着睡衣闲逛的人,仿佛这才是属于上海人特有的景致。妹妹说,上海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别说穿睡衣逛大街,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什么人都有,但大家都习以为常。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包容力,人在这里生活的没有那么复杂,都有自己的空间,也都给他人留有空间。这也许就是大多数“海漂”一直在漂的理由。
上海市现有常住人口将近两千多万,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广义上的上海人已很难定义。我在逛街的时候,因为我穿着随便,上海本地人往往以为我也是上海人,介绍商品时用着很难听懂的上海话,有的还问我是否住在附近等等。当然狭义上海人(原住民)对推销好像都不怎么热衷,无论书报摊还是商场,都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一点不像南京路或者淮海路那些沿街叫卖皮包和香烟的“上海人”那么勤奋,好像他们是上海的东家,但不得不逐渐接受越来越多的“上海房客”成为上海人的事实。
我曾对美食家蔡澜先生无意的一句话恍然大悟,那是他在国外一家咖啡店里,评点咖啡的滋味时说:“这是他们的文化”这一句话就界定了文化的差别,他们的毕竟是他们的,我们的毕竟是我们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舍弃传统盲目求洋,往往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或者成为“假洋鬼子”、“伪小资”之类。在上海,一条街就能让天南地北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口味,意式餐厅和中餐厅楼上楼下而且都其貌不扬,大排档里也可以吃到地道的西餐,这和一些小城市里的西餐馆拼命打扮出的所谓情调大相径庭,相对也来得实惠和实在。西餐也是吃饭,吃饭就是吃饭,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你文胜于质,那就不知其可了。这和相亲差不多,你看一个朴朴实实的姑娘,她会让你觉得这是适合共度人生的伴侣;你看一个风骚招摇的姑娘,她可能会让你着迷,但你会很清楚这不是可以共度一生的人。
上海就是这么一个城市,在时髦的人眼里它很摩登;在年长的人眼里他有历史;在外国人眼里它有着东方魅力;在中国人眼里它又有那么点异域风情。
兼容并蓄,包罗万象,这才是上海。
4、在博物馆
城市生命馆展示了城市生命的几个要素。但我认为,城市的生命是人赋予的,无论信息流、资金流、交通流等等,没有人就是一座废城,城市是与人类共同生息的。有许多历史不是上海自己的,但上海拿了来,就成了自己的。这一点在我参观上海博物馆是感触尤深。
上海博物馆坐落在人民广场上,整体造型呈鼎状,与上海市政大楼遥相呼应。上海市政大楼的规模和装饰让人比较“失望”因为尚不如一些地级市的政府大楼来得巍峨壮观、富丽堂皇。
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查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
说句实在话,就像参观世博园一样,我是纯粹为了参观而参观的,带着猎奇的心理,所有的展厅都走马观花了一遍。在一楼,正值上海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联展“古印度文明:辉煌的神庙艺术”大英博物馆的介绍很有意思,大意说其馆藏的丰富来源于贸易的发达,作为中国人,当然知道这个贸易是怎么回事。联展展出的都是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造像等物,因为对历史和宗教的不熟悉,总觉得印度的造像过于妖娆繁琐,当我看其他展厅的造像时,悄悄做了一个对比,认为还是中国的佛教造像顺眼,或者是我们的审美习惯使然。佛教传播流传到中土,佛的形象逐渐有了变化,五代十国异域人的形象较重,隋唐开始圆润世俗,我所看到的一个唐朝的佛像,使我坚信这是雕刻者自己的形象,笑容非常自得。至于宋朝的形象,我一眼就可以从众多的造像中认出,这时候的造像让人觉得优美顺畅,这种感觉在欣赏陶瓷制品以及书画时更是特别强烈,宋朝的官窑制品以及瘦金体的行笔,共同构成了艺术的成熟和高峰期,可惜的是宋朝过于玩艺术,而缺失了剽悍之风,就像西湖岸边的微风,美则美矣,但终究敌不过大漠风沙的冲击。
感觉最深的是唐朝的陶马造型,每一匹都是线条简练遒劲,生机勃勃,仿佛可以随时放纵出来,恣肆奔跑。
在书画展馆,遇到了倪云林和王冕的两幅画作,这两幅画作都曾在美术教材上见过的。因为看到馆内一些老外在拍照,于是也拿起手机准备拍下来留念,还没行动,馆里的保安就过来制止我。我解释道:这没有闪光灯的。保安还算客气,不是闪光灯的问题,而是规定。于是我道歉,继续看别的展馆。整个博物馆参观的人群中国人和外国人各占一半,外国人并不比中国人文明多少,他们在拍照而且使用闪光灯,大声的擤鼻涕,利用身体优势占据好的位置等等,但这并不是我跟他们学着不文明的理由。
上博的馆藏的青铜器保卣、召卣等,都是著称于史学界和金文学界的重器;陶瓷器收藏则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更是稀见之品;历代书画的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蔚为大观。
上海博物馆里的文物几乎都不是上海本地所出土,就像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原本不属于英国本土,但不同的是,上海的博物馆是集中中国的文物而保护民族的遗产,大英博物馆是掠夺世界的资源以自肥,可见拿来主义亦有着两重性。我们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自己的文物,会惊叹自己的祖先留下这么多的珍宝以及精神的财富,但如果是在大英博物馆看到,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感到耻辱。
5、打酱油的结尾
在去上海的路上,同座是一位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曲阜人,是去上海看望上大学的女儿的。路上的话题围绕着日照的发展之类,比如绿茶的生产和消费,比如城市品牌的建设等等,后来说到日照的人文环境。不是和来的时候宣传的那么好,到各部门办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他说。其实也不独日照这样,其他地方的行政部门也大多如此,我说。体制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还是思想保守,我又补充。
在世博园竟然又碰到了这位老师,他正忙着在吸烟区抽烟,和他打了个招呼,我就走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已过了迷失的年纪,在人海里如鱼得水。本来我是一个没有方向感的人,这次在上海竟然一点也没有掉向,只要看一眼地图,就知道该怎么走,即使是名牌和美女也扯不动我的视线。就这样漫无目的走来走去,走得脚底板几乎都要抽搐。
当回到日照的时候,世界一下子清静了下来,没有人流如织,没有宝马雕车,没有入云的高架,没有彻地的动车,我突然觉得,其实上海才是我们的一个郊区,它供给了我们休闲和娱乐的空间,而真正的生活还是在这片自己的土地上展开、上演,娓娓道来。
车子行驶在沿海路上,在小海大桥看那无际的海天和粼粼的波光,人生是如此的惬意和富足。